緣起
李寶錱自幼家境貧困,國中第一屆畢業就跟隨叔父到台北學湖南料理廚藝,在都市生活中,深深感受到客家人是「隱形」弱勢的族群,產生少年時期之疑慮;在人生轉折中,18歲那年,於司法院福利餐廳擔任炒菜手,因與做飯同事較量臂力,導致腳筋受傷,因此決定暫時離開廚房工作,重拾課本的轉折意念,一年級就讀「協和商工」第一屆美工科系,正式接受美術課程,晚上兼差打工,後因無法負荷適應,因此轉校到「復興美工」職校進修,白天進入ECHO「漢聲雜誌社」工讀,雜誌社發行人黃永松恰巧也是龍潭人,因此特別照顧,在雜誌社工作期間,發現客家人並非是少數族群,在歷史上,每個朝代都曾出現傑出的人物,多麼令人振奮激昂的客家族群自信背景,因此立下振興推展客家文化之宏願,成為成立從事客家影視企業啟蒙背景。
李寶錱少年時意識到,客家人被歧視與自信不足之語言文化危機,所以成家立業之後,積極推動客家影視企業萌芽開創經營。從雜誌社和影視文化工作中,深深體驗到,想完成推動客家文化心願,必須要有經濟基礎做後盾。李寶錱退伍後,朝著自己的目標方向而努力。後回到漢聲雜誌社,繼續從事電視電影攝影工作,參加台北電影協會演員製作培訓,休假期間在台北電影圖書館進修。進修期間對「卓别林」的默劇黑白片電影印象深刻,並在電影協會演員訓練班體驗,經歷數十部時裝與古裝、武俠戲電影電視之演出拍攝工作。兩年後,一次因緣聚會,進入一位謝姓電影攝影大師的工作室幫忙拍攝劇照、沖洗相片工作,如吳敦製作人、蔡陽名導演、楊惠姍等人的劇照,也曾經跟隨拍攝《未婚媽媽》客家女導演李美彌劇組工作,擔任助理導演,拍攝阿B跟胡慧中、歸亞蕾等電影,在電影公司拍劇照,再去「漢光商業攝影」當助理,最後到影星林鳳嬌之「宗榮婚紗攝影公司」實習,對婚紗攝影有了紮實技能,建立了人像商業婚紗攝影基礎,1981年於中壢延平路開店創業,開設東亞設計攝影企業社成為創業之開始。
1980年代,社會變遷因素,臺灣工商業興起,農村產業經濟價值下滑,客家語言使用環境受到壓迫,因此逼迫客家有志之士紛紛成立社團,籌辦客家歌謠班、1982年,李寶錱經過一番努力,在龍潭鄉公所旁二樓救國團教室,廣招學員約三十幾位,學員包括龍潭鄉民代表會主席徐慶清、代表李金聲、太極拳協會廖金海、國小老師吳長科、梁瑞灶老師、還有從外地趕來的黃淑媛、吳富山年輕男女及各行業人士。『龍潭歌謠班』當時表現傑出成員有位梁煥波,其音色優美,富有音樂天份,龍閣錄製第一張客家新編曲小調錄音帶,邀請主唱主演的有【梁煥波】與【黃淑媛】等對唱,以及吳富山、王滿嬌等,成為經典作品。
1984年開始研究客家客家山歌,發現臺灣不但沒有客家語電視,市場也沒有客家錄影帶節目之產品,要發展客家文化,必須先有錄影帶節目製作產出條件,決定以自己攝影專長,用錄影機拍攝客家影像開始做起,做實驗性研發客家錄影帶節目。為了實踐推動客家文化理想,嘗試客家錄影帶節目製作,堅持目標計劃進行,成為導入萌芽之開端。
1985年李寶錱發起桃竹苗地區,客家歌謠菁英演唱會,隨後在龍潭創立客家歌謠班,聘請胡泉雄老師開班指導,有各階層人士參加踴躍。其辦理開班的目的除推動正當娛樂,主要是培訓客家人才,凝聚推動客家文化共識。1985年開始研究山歌,拍攝「客曲舞台」演出紀錄之錄影帶節目及「田園繫客謠」等。首創臺灣「客家話」金口獎比賽, 族群文化存在必須培養群眾認同,而客家語言的推動,使用普遍價值是非常重要,李寶錱首推臺灣區客家話演講比賽,期望帶動講客家話潮流。
1986年於龍潭鄉開創客家歌謠班,培養客家歌謠文化及演唱人才,第二年在龍潭國際青商會策劃發起「金口獎」客家演講比賽,聘請羅肇錦教授、鍾肇政老師等擔任評審,參加者來自全國各地,深受各界迴響,首創全國臺灣客家話演講比賽【金口獎】比賽開端,榮獲總會長特別獎。客家傳播、客家雜誌報紙及各種客家歌唱活動、演講比賽以自救客家母語活動為內涵,凝聚提振客家傳承團結意識,逐漸擴散形成一個社會網絡,影音出版品、傳播教育媒體、演唱活動,形成黏著密切之社會網絡三角關係。
1987年7月解嚴後的錄影帶節目、出租店、企業社、出版傳播錄製公司,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崛起,帶動臺灣影視企業發展。1988年還我母語客家運動,客家族群隱忍著科技影視外族語言侵入客家生活圈,戒嚴時期之國語政策,限制講客家話空間,解嚴後還是看不到客家影視節目的鬱悶,壓抑了多少年隱性族群,終於要爆發所有不滿的情緒,毋聲就無聲,一聲就打爛甕,就在1988年客家人發生怒吼「還我母語」。李寶錱12月接到客家人要上台北遊街抗議運動的電話,28日早上毫不猶豫就開著第一部攝影廂型車,載著攝影師到台北國父紀念館集合,不分男女老幼,來自臺灣各地客家人走上街頭抗議了!。從臺灣解嚴後本土文化振興崛起,而導入了搶救客家文化之故事,1988年「還我母語運動」,更堅定了「客家影視企業」之發展是必然需求。李寶錱在1989年孕育啟蒙時,到台北參加《台視文化公司》主辦的電視節目製作訓練班,接受影視製作技能培訓,累積攝影技術與電影、電視拍攝相關製作經驗,奠定日後成立客家影視發展之基石。
1989年,《龍閣公司》正式向新聞局登記,行政院新聞局廣播電視節目供應事業許可證,廣電節目供應業銘廣字七八二八號。客家語言文化自救,籌組影視傳播企業,深知此時必須以「影視先行」之策略規劃。憑著客家子弟的滿腔熱血之使命感,毫無顧慮能力有多少,只有去做、去執行,1992年龍閣公司在「南桃園有線電視」開播全頻道客語節目,成為客家影視傳播萌芽階段之開始,不斷嘗試錄製客家錄影帶製作,憑著自己攝影的技術及學習電影、電視製作概念,進入影視專業製作過程至今,自始自終對於客家文化的推動仍始終如一。
1992年《龍閣公司》李寶錱為堆動客家影視歌曲伴唱產品,舉辦了臺灣區第一屆客家卡拉OK比賽,當時邀請了《徐木珍、魏海珊、鄧百城、鍾惠文、吳良惠、謝其國、古福光》等客家流行歌曲歌手參與演出,從此打開了客家流行歌曲比賽潮流,客家歌曲也因此推進了KTV卡拉OK店、客家的點唱機市場。臺灣區第一屆客家卡拉OK賽」開啟了後續之鄉長盃、縣長盃、總統盃客家歌唱比賽,在各地區也紛紛成立了客家協會在社區傳唱研習客家歌曲。
空間改造,人文體驗,創造未來
將現有的場地空間,龍閣公司一樓改造為客家文化影音書店展場,
並開放錄音室空間租借,提供年輕人一個良好、舒適的團練場所,
未來將改造樓層計畫,並提供多元化服務,帶給大眾不同的體驗。
文創再生,傳統與現代的結合
九零後,本公司青年團隊創意發想,
將現有的資源打造為客家文化影音基地,並設計客家文創商品,
將傳統與現代的結合,引進文化創新的潮流。
並將所有的商品與服務項目,提供線上1對1服務。
無限
感恩回饋,社會互助,
龍閣公司每年都會捐贈語言教學書籍及客家語言教材音樂,
捐贈予偏鄉,提供他們有更完整的學習,
並提供新開班的客語薪傳師可申請一批客語教材,
讓更多人可以接觸我們的語言文化,代代相傳。